18岁进耶鲁,22岁入高盛,25岁考哈佛,这个高颜值90后凭
在厦门这个美丽的海滨小城里
曾走出过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少年
18岁时,考进耶鲁大学并拿下全额奖学金
成为该校300多年来在福建录取的首位本科生
22岁时,入职全球最牛的投资银行高盛
两年间快速成长为年薪近百万的分析师
25岁时,决心重返校园,考取哈佛商学院MBA
还成为了全班最年轻的学生之一
而创造出如此辉煌履历的,不是别人
正是被誉为国民学长的李柘远LEO
一个有颜值、有才华、有担当的90后小伙子
时尚集团前总裁苏芒曾夸他为:
当之无愧的鸡血男神学长!
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曾盛讚他:
用最低时间成本完成最高难度进阶,箭无虚发!
投资圈大佬徐小平也曾表示过对他的欣赏:
不可多得的有志青年!
鲜花与掌声,从来就不曾在他的人生中缺席
可每每面对旁人的惊叹与夸讚
李柘远却总是会保持谦逊的微笑与清醒的理智
因为他深知,每一步攀登背后都有着无尽艰辛
而与很多人臆想中出入哈佛耶鲁的精英不同
自己也并非背景惊人或财力雄厚的X二代
只是一个成长在单亲家庭的普通男孩
如今所打拚出来的一切耀眼成就
也都是因为自己肯努力,从不轻言放弃
李柘远在哈佛校园内
(图片来源于李柘远微博)
对于李柘远来说,未来的人生道路还很长
也许还有无数的艰难险阻等待着去克服
可每当回首这十多年以来的奋斗经历
李柘远只觉得心旷神怡
因为自己在不断接触新事物,学习新东西
用汗水与拼搏,打开一方又一方新天地
1
福建省首位考进耶鲁的学霸
出自一个普通的单亲家庭
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国民学长李柘远,你可能会得到一百种不同的描述,
而这些描述,却无一例外几乎都是正面的夸讚与褒奖。
90后的榜样、小鲜肉、学霸、
男神、勤奋高效、正能量
在充满崇拜之情的词彙背后,是一个几近完美的形象。
然而,李柘远清楚地知道,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,
也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。毕竟人生在世,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憾。
和许多人所设想的状况不同,李柘远并非出生在大富大贵之家,
而是一个来自南方小城单亲家庭的孩子,和妈妈一起生活长大。
上小学之前,他性格内向文弱,最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待着,做自己的事。
如果让他上台表演或发言,他会紧张得双腿发抖。
别的孩子打群架,不慎砸伤了他,他也不敢吭声,
回家只是和妈妈说,是自己不小心跌伤。
身为大学英语老师的妈妈,敏感地察觉到了儿子的腼腆胆怯。
深知性格塑造对孩子成长有多重要的她,及时地採取了对策。
她让李柘远多待在室外疯玩,抓昆虫、撘房子、爬山、远足
只要是能让儿子变得更加开朗外向的活动,她都一如既往地鼓励。
母子俩外出旅行,妈妈还会故意装晕,
把查路线、联繫宾馆乃至安排住宿的事,
都交给儿子全权处理,以培养他的独立性与胆气。
母子俩都很喜欢旅行
几番磨炼下来,李柘远慢慢长成了一个有主见、肯努力、不畏难的开朗少年。
正向的性格塑造,也为日后成长成才打下了坚实的第一步,
这背后,当然离不开妈妈的功劳。
每当提起妈妈,李柘远的语气中总是饱含着深情,
除了对妈妈的谢意,还有丝丝的信任与骄傲:
我和妈妈之间从来都是没小没大、没大没小,不似母子,更似伙伴和朋友。
妈妈对他的教育,从来都以平等尊重为先,她不会把儿子当成小孩来看,
当孩子跌倒,她鼓励他自己爬起;
给孩子读故事,也都是用正常而温和的声音,
不会为适应孩子的年龄段而故意用幼稚的语气;
遇到任何话题,母子俩都能自如地交谈,从未有过隐瞒。
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,只要是正当合理、有益身心的事,
她都支持,甚至有时还会陪着儿子一起折腾,乐在其中。
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的李柘远,心中有爱,眼里有光,
从他身上,你完全找不到所谓单亲孩子的敏感、
自卑或消极,取而代之的,是满满的元气和能量,让人深受感染。
图片来源于李柘远微博
李柘远并不会对单亲家庭的经历讳莫如深,
相反,他充满了感恩,不仅仅是对一路风雨相伴的母亲,更是对这段难得的成长经历:
它可能有些苦痛,有些残缺,但正因为如此,
你和你的父亲或母亲的纽带会更紧密。
对于男生来讲,也会让自己更快地走向成熟,
因为你知道家里唯一的男人就是你,你会想要罩着这个家,承担起那份责任。
李柘远想要担起责任的期盼,并非虚言。
事实上,2008年的那个冬天,当他成为整个福建省第一位
被耶鲁录取的中国考生,他就用自身的努力与实力,
证明了自己会是让妈妈骄傲的孩子,而未来的路,
哪怕没有妈妈的指引与陪伴,他也会继续坚定地走下去。
2
情定耶鲁,那是最美的象牙塔
李柘远赴美读书的打算,其实早在初三暑假就已成型。
那天,15岁的他在网上闲逛,无意间撞见一线城市某高中生
被哈佛耶鲁录取的新闻,它就像一颗种子,深深埋进心底。
在此之前,李柘远对自己的将来已经有一些初步的规划,
其中,读最好的大学,也一直是这个名列前茅的尖子生的目标之一。
可最好的大学是什幺呢?是清华北大,还是国际排名更高的港大?
李柘远还没拿定主意,而到那时他才发现,
原来美国顶尖高校,对中国学生来说也不是那幺遥不可及。
耶鲁大学
而李柘远对耶鲁的一往情深,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夹杂在心里。
他笑称这可能无法完全用语言解释,是一种奇妙的感觉。
童年到少年时期他酷爱看国际新闻,陪伴他长大的三届美国总统,刚好都是耶鲁校友。
上初中后他迷上了好莱坞电影,最喜爱的两位女星茱蒂·佛斯特和梅莉·史翠普,
也都曾在耶鲁大学度过求知若渴的烂漫岁月。
李柘远极为敬重的清朝第一位留美幼童容闳、
京张铁路设计者詹天佑、教育家应开识,也都曾在人生履历上留下耶鲁两个字。
耶鲁大学
就这样,一个15岁的少年,带着对大洋彼岸那所顶尖高校懵懂的憧憬和嚮往,
迈进了高中校门,并暗自发誓,三年后要将它考取。
然而,要实现梦想谈何容易?在全省都从未有过先例的情况下,更无异于天方夜谭。
李柘远知道家乡所拥有的平台和资源远远比不上一线城市,
所以他能做的,唯有在高中保持优异拔尖的学业成绩;
与此同时,争取甚至创造机会,丰富自己的课外活动履历。
通过网际网路,他先后发现了参与央视举办的蒙古与西伯利亚科考活动、
美国青年政治家夏季学院以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机会,
他没有胆怯,积极申请,并顺利成行。
连自己所在高中听都没听过的模拟联合国活动,
李柘远都主动怂恿校领导一起给组委会发邮件,最终争取到名额,得以大展拳脚。
对于李柘远来说,机会从来都不是等来的,而是要靠自己争取。
不试一下,怎幺知道没希望?
在这种敢于开拓的心态下,他踏平了一道又一道门槛,将许多不可能变为现实。
而在所有尝试中最大胆的一次,大概就是高三上学期请假数週,全力备战耶鲁申请。
对于任何一个高中生而言,这恐怕都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。
在如此关键的时期休学,暂时放下唾手可得的国内一流大学,
转而去申请摸不着底的美国高校,未免过于冒险。
可认定耶鲁的李柘远,却非常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幺。
SAT、网申、文书、面试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来,梦想愈发清晰。
当然,这其中并不是没有消极受挫的时候,
最让他感到委屈的,恐怕还是同校师生的非议。
有老师在高三动员大会上,把他当作背弃高考的反面教材;
而一口气请到一个多月的长假,也让同学怀疑他是否有背景
可非议归非议,纵然有些许不舒服的情绪,
在备战申请的状态下,也化作转瞬即逝的浮云。
李柘远沉浸在为梦想而奋斗的充实感中,亦在静心等待,等待一个最终的交代。
终于,清晨,喜讯传来。
他被耶鲁提前(EA)全奖录取,还创造了历史,成为全省首位被耶鲁录取的本科生!
李柘远成为耶鲁2013届学生
那份喜悦,那份达成目标的不真实感,时至今日回想起来,依然带有梦一般的甜蜜。
而在耶鲁度过的青葱岁月,也让这个不负初心的少年,切实感受到一种美的教育。
李柘远在耶鲁大学斯特灵纪念图书馆前
用他的话来讲,耶鲁的美不仅在于风景宜人、环境优雅,更在于那种象牙塔的美。
这里的人很美,教授学识渊博,同学优秀上进,
和你上同一堂课的,可能是总统外孙、首富千金,
可这些比你出色还比你努力的人,却总是谦逊努力,给人以正面激励。
这里有知识的美与学术的美,博雅通识教育开拓了眼界,批判性思维的锻炼提高了思辨力。
纵然有时通宵读着作、赶paper异常痛苦,却也扎实地培养了一个人的基础能力。
这里还充斥着各种人文气息与关怀精神的美,
耶鲁同学中多的是work hard, play hard的人。
大家会一起埋头书本,也会共同party,
因为耶鲁给了他们最大的自由与空间挥洒青春,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。
在大学的象牙塔内,李柘远慢慢从乳臭未乾的少年蜕变为青年,
在他看来,这无疑是一种幸福,这也让他对耶鲁始终满怀深情。
这四年里可以在这种没有乌烟瘴气的环境下长大,我觉得特别幸运。
而在耶鲁留学,也让我对中西方文化有更深的体会,
视角更丰富了,得以成长为一个真正的'国际人'。
3
毕业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
他一步一个脚印,朝目标前行
有时,人们可能会好奇,那些踏入世界名校的天之骄子,和普通人究竟有什幺不同?
而从李柘远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,
起码他们的目标感和执行力,非常人可以比拟。
健身中的李柘远
早在从耶鲁毕业之际,李柘远就有了一个小目标,
那是一个贯穿未来人生五年的规划,涉及到求职、创业、深造的方方面面:
先在一个高平台做两年能扎实打造基本功的工作,
第三年自己再尝试着做一些更冒险、好玩、新鲜的东西,
做完这些之后我还想再重返校园读一个MBA,
可以说这是我本科毕业后正在完成的第一个五年计划。
有了明确的规划,接下来就是踏实的执行。
李柘远不是一个有拖延症的人,
长远的目标可以细化到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,
李柘远很喜欢每天用黑色笔写下To-Do List,
然后一项一项去完成,做完一项就用绿色笔打个勾。
如果哪天有任务未完成,万绿丛中一点黑,他就浑身不自在,想方设法也要做完。
午夜十二点多,李柘远在哈佛图书馆学习工作
(图片来源于李柘远微博)
在极强的目标感与执行力的驱动下,
李柘远先是顺利入职了全球最知名的投资银行高盛,
成为北京分部的一名分析师,过起了传说中日出而作、日出而息的投行生活。
投行的日子的确是辛苦的,为了完成大公司的IPO项目,熬夜加班或牺牲假期都是常事。
可李柘远不仅对此毫不畏惧,还展现出了一股韧劲。
临近年关,没人愿意去的生物资产尽职调查,
他却自告奋勇,跑到河南农村去数猪,或是前往内蒙古数牛;
出差赶飞机将手摔骨折,在休工伤假期间,
他还惦记着手上的活,尽量帮项目组同事分担工作
也许正因为这份尽职尽责的心和出色的工作能力,
李柘远很快就成长为年薪近百万的分析师,还成了各组都抢着要的香饽饽。
这背后,没什幺捷径,都是实打实的努力。
在高盛工作两年后,李柘远开启了一次全新的尝试创业。
他挥别了光鲜亮丽的金融精英生活,转而成为一个旅游共享经济项目的合伙人,
一切从头开始,真正做起了自己五年规划中那些冒险、好玩、新鲜的事。
这次创业的尝试,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,
第一次从被保护得很好的温室里走出来,
来到一片需要自己探索开拓的森林。
落差,肯定是有的。
前不久,他可能还在金融中心的高端写字楼里和CEO们谈笑风生;
可创业中的他,却曾在谈合作时被边陲小镇的村民当成骗子,毫不留情地轰了出去。
可正是这份独一无二的创业试水,
让他明白了从零到一是什幺样子,
也在那片崭新的小天地里,收穫了属于自己的进步与成长。
如今的李柘远,正来到五年计划中的关键阶段重返校园读研。
在哈佛商学院,他已不再是当初那个青涩少年,
几年的工作经验增长了见识,也让他愈发成熟与入世。
而现在,他又向哈佛请了间隔学期假,
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全力冲刺的创投项目中,明年初继续返校完成学业。
这一步看似不太寻常,但其实也是他计划中重要的一步。
李柘远在哈佛校园内
李柘远会这样形容读MBA的日子:
每天背书包、上课、写作业固然重要,
可更重要的则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,
去发现和调动一些资源,让它们对你未来想做的事有所助益。
这种深知自己想要什幺的清醒与理智,让李柘远无论身在何方、在做何事,
都能够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目标奋进,实现突破与飞跃。
当问及为何总是这幺不知疲倦时,李柘远笑了,
他坦言自己也会有懈怠的时刻,就是想把手机关掉,窝在家里,什幺都不想做。
一个永远不知疲倦的人,也太可怕了吧,和这种人一起生活,肯定也是'压力山大'。
李柘远表示,自己玩起来会特别嗨,美美地吃一顿垃圾食品,
或是找三五好友去喝酒,自己的模式就是work hard, play hard,
该学习工作的时候无比认真,该放鬆的时候就放鬆,而且是那种频道转换特别快的人。
李柘远从来不想把自己妖魔化成那种永远正能量的偶像,那太不真实,也离现实太远。
真正的他,就是一个真性情的男孩,带着一点出走半生,
归来仍是少年的青春感,而随着年岁渐长,
自己也会在更加淡定沉静、宠辱不惊的成熟之路上,继续潜心修炼。
李柘远有偶像包袱吗?答案可能是否定的。
他知道许多人因为自己令人瞩目的人生经历,
而称呼他为男神、国民学长,
也知道这些标籤意味着怎样的崇敬与褒奖,
他对此心怀感激,但也不会那幺在意外界的评判。
李柘远很喜欢的一本书,是时尚集团前总裁苏芒的《为热爱而活》,
里面有个观点他深深赞同:
人这一生,是为自己的热爱而活,不是为了别人如何评价和记住你而活。
我想实现的目标与影响力,
是我自己发自内心想要做的事情,不是为了邀功请赏或取悦别人。
如果你成了别人口中的那个人,就会被他们奴役和套牢了,从而丧失了自我。
李柘远现在对自己的定义是1/3学生,1/3创业者+投资人,1/3写字的人,
但将来他可能会选择一个更垂直的领域,努力深挖下去。
当然,人生还有无限的精彩与可能性,正如他自己所讲,
如果不趁着年轻多学点东西,让自己变得更厉害,到老了才真的来不及。